- 相關推薦
高三班主任年終總結范文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班主任年終總結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班主任年終總結范文1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面對高考試卷,回首往日的教學與備考歷程,無意中意識到工作中有得也有失,仔細想來有以下幾點較值得一提:
一、早打基礎,構建體系
早到什么時候呢?高一!如何打基礎、建體系呢?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這原本就是高一、高二應該達到的目標和要求,為什么還要提呢?因為事實上高一、高二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和要求,而這個目標和要求的達到又是高考出成績的前提和基礎。歷史科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的考試必然以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例如今年高考題的第12題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基本線索。第36題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外交的基本線索、基本觀點。那么高一、高二的時候學生為什么沒有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呢?此事可就說來話長了。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在相當多的班主任和學生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歷史科只要等到高三背背書就行了,高一、高二根本不用花較多時間去學。在課改之前歷史教材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分古今中外幾大塊如敘述家普一樣的編寫,學生在高三死記硬背對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雖然效果不可能很好,但是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課改之后的今天教材打亂時空順序,按模塊、分專題進行編寫,學生如果平時不好好學,只靠高三搞突擊,就連基本史實都掌握不了,就如同在一個大家庭里認不清人、搞不清輩分一樣,更不要說基本線索、基本觀點了。說到底,學習每一學科都要遵循每一學科的認知規律,學習歷史科也不例外,只靠想當然是不行的。其次是學生精力問題。我們的學生總體上是相對差一點的,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班的學生總體上相對又差一點。文科班的學生能夠語、數、英、政、史、地全面發展的很少,只好選擇語、數、英重點發展,一般班主任也會這樣引導。但實際上結果往往導致學生片面發展,幾乎放棄政、史、地的學習。再次是慣例問題。按照慣例政、史、地都是沒有作業的,這與理、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有作業當然也就少了一道程序,教學效果又打了折。總之,學生在高一、高二沒有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是因為思想上重視不夠,時間和精力上投入不夠。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從新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對歷史科準確定位,還歷史科應有地位,以便在高一、高二階段就能打好基礎,在高三能有所提高,在高考中能更出成績。
二、史料教學,培養能力
新課標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突出了史料解讀與能力培養: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上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近兩年的《考試說明》也突出了從史料中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考核目標與要求: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今年的歷史高考題更是有力說明了史料運用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今年的歷史高考題無一題不是史料題,從選擇題到問答題無一題例外;而學生感覺最難的21題、22題正是通過史料考察能力的題目。我們從教學實踐中也能體會到:史料教學確實有利于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培養能力。所以今后我們要順應潮流,緊跟大勢,積極進行史料教學方法的研究,運用史料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當然,我們目前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史料教學還有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我們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共享系統,這使得我們有時要用的史料一時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們也缺乏運用史料教學的設備手段,畢竟絕大部時間都不能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文史料尚可口述,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形式的史料就難以很好地展示給學生了。
三、搜集信息,把握方向
大家都知道,每年考前關于高考動向的信息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每年也都花較大的代價讓高三教師輪流外出參加信息交流從而為我們搜集高考信息提供了條件。我認為在安徽省實行自主命題后搜集高考信息就更加重要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在自主命題前,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高考信息主要來源于北京,作為安徽省的每一所中學,只要積極參加信息交流,得到的信息幾乎是一樣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在自主命題后形勢就不一樣了,由于自主命題,高考信息主要來源于合肥,合肥市的中學在獲得高考信息方面就占有一定的優勢,這些中學應該能比我們更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得高考信息。所以自主命題后,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搜集信息,把握高考動向,否則,就要在這方面吃虧。本人在這兩年里也切實體會到積極搜集高考信息,對我們備考是大有益處的。例如,今年本人去合肥參加了一次高考信息交流會,主講人是合肥市教研室的歷史學科教研員,她就提到:XX年的高考問答題很可能重點考察必修3;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是早就淘汰的題型,高考中不會出現。本人在組織復習備考中非常注意這兩點,在復習必修3時較多地引導學生以問答題的形式掌握知識點;在全真模試卷(蚌埠卷)中現了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引起了學生的恐慌,本人評講試卷時明確指出高考中不會出現這種題型。現在對照XX年高考試題反思,當時備考確實把握住了大方向。第35題問答題就考察了必修3的內容;整套文綜試卷(包括政治和地理)都沒有出現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總之,搜集信息,把握方面可以使我們復習更具針對性、有效性,不做或少做無用功。
四、二輪復習以題為綱,借題發揮
課改后的這兩年大多數學校的二輪復習都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幾個部分進行通史復習。這與課改前的復習模式差不多,課改前,由于教材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通史編寫的,所以一輪復習按照教材順序進行通史復習,二輪復習打亂教材順序進行專題復習;課改后,由于教材本身是按專題編寫的,所以一輪復習按照教材順序進行專題復習,二輪復習打亂教材順序進行通史復習。本人認為這種模式等于換一種方式重復教材,復習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二輪復習時間相對較短,不可能并且也沒必要象一輪復習那樣面面俱到,何況我們還需要在二輪復習期間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記憶和思考。因此,本人今年的二輪復習果斷地拋棄了傳統的`復習模式,轉而采取了以題為綱的模式。所謂以題為綱就是每個單元只設置一到兩個有代表性的個問題,然后以這一兩個問題為綱進行發揮,盡量做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聯系熱點、突出重點。這種復習模式的優勢很明顯,既避免了簡單的重復,從而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便于聯系熱點、突出重點;既帶領學生記憶了史實、史論等基礎知識,又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了歷史和現實問題,從而訓練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總之,以題為綱進行復習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更便于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正符合新課改、新高考的方向。今年高考題第35題考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及原因、世界近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第36題考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外交政策及其特點與原因;這兩個問題都是本人在二輪復習時按照“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聯系熱點、突出重點”的精神著重講解和發揮過的。這也是本人回顧今年的備考過程時最得意的地方。高考結束后,高三(27)班的學生也確實反映做這兩個題目時得心應手。
五、適量做題,統分結合
近兩年的高三復習階段,特別是二輪復習階段,平均每周都考或練兩套文綜試卷,學生做試卷與教師評講試卷至少占去了一半的文綜課堂時間。考與練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每周兩套試卷明顯多了,我們都知道,學生手中本來就是有練習題的。學生的時間被我們統一支配的多了,他們自己自由支配也就必然少了。可是我們也都知道,文科有很多東西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記的,更有很多東西(特別是我們平時講解的東西)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悟的。因此,文綜統一做題是必要的,但每周一套足矣;除此之外,各科課堂自主安排;我們也要把一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記去悟。
高三班主任年終總結范文2
自進入高三下學期以來,師生的共同壓力更加大了。特別是為了完成本校本年度的高考目標,同仁們深感肩負重任,因而更加地努力工作,轉眼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以往,先將本學期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上學期我們主要進行了語文高考復習的第一階段,穩扎穩打,對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識點要面面俱到,即使沒有涉及到的,只要和高考有關的,仍有復習的必要。備課要細,上課要實,作業要精,補漏要勤,檢測要有針對性。為學生形成知識的系統做準備。本學期要進行的是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第二階段是知識的網絡系統階段。以專題訓練為依托,以第一輪復習為為基礎,讓學生的知識系統化。以專題促歸納,讓學生對所有考點的知識心中有數并自我成體系。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歸納。第三階段是模擬提高階段,主要是進行“東三省”的三次模擬考試。在模擬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必須精講,而且堅決不再留任何尾巴,不把遺留的問題帶到下一次的考試。
我所教的兩個班級,語文基礎相對較差,而且是部分學生根本不重視語文學科學習,我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可想而知。盡管如此,我對學生依然是不拋棄、不放棄,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語文,讓他們認識到語文對于他們的高考的`重要性。
一、激發興趣、提高課堂質量
大部分學生總覺得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高考語文成績完全靠運氣,而且到高三,各學科大量的做題,勢必給可憐的語文學習帶來了沒時間做語文看語文的局面。語文教學在夾縫中求生存,只能在課堂上要質量,要效率。努力為學生學語文、自己教語文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學習環境。
二、營造民主課堂。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在課堂上多關注語文弱科同學,給他們精神鼓勵,讓學生在自信的陽光下成長,學習。對各班成績優秀但語文總拖后腿的學生,利用課余和周六時間幫他們掃除學習中的疑問,耐心的講解以此打動他們,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收到良好效果。善于捕捉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科方面的某一閃光點,以此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
三、提高效率,上好講評課
進入高三,面臨著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等一系列困難,學生的復習訓練也很多,但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緊就忽略訓練和試卷講評的過程。我認為認真抓好講評課的重要環節,通過講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習慣,是高三復習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講評前認真分析試卷,有明確的目的性;講評過程引思路、給時間、講技巧、富有針對性;講評后,引導學生領悟小結,注意深化鞏固,突出實效性。
其次,講清試題的角度,即是怎樣來考的,如,試題自身是給一篇科技短文選擇題,實質是考查文章作者的思想傾向,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再如,以變換了的種種說法,考查對句意或文意的理解;文言文中,以句間關系的理解,考查翻譯能力(即翻譯時加上什么樣的關聯詞)……
第三、講清解題規律或方法。如判斷語句是否有語病常用三種方法:語法結構分析法、邏輯事理分析法和表達效果分析法。
第四,糾正錯誤務必落實。對于教師而言,要了解學生錯在何處,為何錯,哪些學生錯,有針對性地改進復習教學工作。對于學生而言,要求答錯的學生要找出答錯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錯改正錯誤的規律。
第五,要講究拓展。某題考查某內容、某種角度,同樣的考查內容,還可以從哪個角度考。同樣的要補充,有些變化的更應補充。這樣,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復,加上一定的變化,來增強對此一類題的理解,做到練一些題,通曉某一類題。對于學生而言,還可以自選課外題,以拓展對某一類題的范圍、考查方式的認識。另外,還特別注意在講評中堅持正面教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促使成績較好的學生看到差距,向更高遠的目標奮進;引導成績較差的學生總結教訓,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批評、指責、揚一批人壓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題比我們的練習更難”相威嚇,都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負面效應。
四、瞄準高考,狠抓常規,注重平時積累
語文學科是一門特別注重積累的學科,很少有人能夠不真抓實干就能取得成功。進入高三我布置了學生以下幾項常規性工作:按照高考考綱,每天積累易讀錯、寫錯的字詞5個,成語1個;每個月除常規考試外額外完成習作一篇;堅持在每節課前五分鐘開展詩詞賞析或演講成語故事或介紹名句等小活動,通過這三項常規訓練,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同時發展。
【高三班主任年終總結】相關文章:
高三物理年終總結04-07
高三班主任評語02-03
高三畢業班主任感言11-17
高三班主任評語03-20
高三班主任寄語02-18
【熱】高三物理年終總結04-07
班主任給高三學生的畢業寄語06-08
班主任對高三畢業生評語01-10
高三班主任畢業贈言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