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說課稿數學三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數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說課稿數學 篇1
一、說教材
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已有了較好的活動常規,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可以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新的內容,接受新的知識,活動中大部分幼兒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都能積極踴躍的回答,也愿意獨立動手操作。因此我設計活動時盡量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我以幼兒認識事物具體到抽象為依據,通過運用教具演示直觀的讓幼兒理解,再提供游戲加以引導,使幼兒能將加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本次活動是在幼兒已經掌握10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引導幼兒探究10的加法的計算過程,并能準確的進行運算,知道交換兩個相加的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最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二、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科學領域的目標之一定位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根據《鋼要》精神和本班幼兒的能力水平,我將本活的目標定位為:
1、學習10的加法,能準確迅速地進行運算。
2、理解交換規律,懂得運用互換規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三、說教法
在教學上,我采用了游戲法引導幼兒復習10的組成,然后,我選用了直觀演示法和幼兒動手操作法,讓幼兒學習10的加法。在思維活動組織上。我還通過講解、比較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從而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幼兒認識規
律和年齡特點,最后再讓幼兒自己嘗試,進一步鞏固知識。
四、說學法
1、語言表達法
語言表達是最為直接的一種學習方法,針對本班幼兒的情況,語言表達是幼兒比較喜歡的形式,他們也會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偶爾還會向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所以,語言表達是幼兒進行活動最樂于接受的。
2、觀察法
通過觀察算式,利用交換規律列出另外兩組算式。請幼兒觀看學具,讓幼兒先點數模塊,最后得出結論。
3、嘗試活動法
要讓幼兒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嘗試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幼兒極為感興趣的形式。幼兒在活動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進行探索。
五、說活動重點和難點
本次活動的目標重點是讓幼兒學買10的加法運算,為此我利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圓形卡片比較直觀的學習運算。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理解交換規律,懂得運用互換規律列出另一道算式,讓幼兒通過觀察兩道算式的異同,再請幼兒點數圖卡,懂得兩位加數的位置不同,得數相同。
六、說活動過程
我根據預定目標,進行了以下系列活動:
(一)導入部分,復習10的組成。通過口答,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習10的加法作好準備,既避免了數學學習的單調和枯燥,又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
師:“我們已經學過了10的組成,現在來做一個小游戲吧,請小朋友把手伸出來。”
師:舉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1的手勢),你出幾?
幼兒:你出“1”,我出“9”(打9的手勢),1和9合起來是10。
(二)基本部分:
1、利用點數圓形卡片學習10的加法,活動中我注重幼兒與我的互動,鼓勵幼兒參與,以本環節直觀演示法,讓幼兒獲得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教師演示的過程中用明確的語言來啟發幼兒,讓幼兒思考。
出示圓形卡片,玩游戲《找朋友》。
師:“今天張老師想請很多好朋友跟我一起玩,現在就讓我把它們請出來吧,‘我有許多好朋友,站在一起手拉手,只是人還沒到齊,才到9個好朋友’,咦,原來有1個好朋友遲到了,大家告訴我,我一共有幾個好朋友呢?”教師出示笑臉卡片,引導幼兒回答,并用算式9+1=10表示。
用同樣方法學習:8+2=10、7+3=10、6+4=10、5+5=10。
2、觀察算式,發現加法的`交換規律,為了突破難點,我讓幼兒按相反的數序點數圖片,引導幼兒發現,數字位置不同,但得數相同。
理解交換規律。
師:“剛才我們是從上到下的順序數了一遍,如果我們倒過來數,那好朋友的數量會一樣多嗎?我們一起試一試。”幼兒數圖片,引導幼兒發現,把數字調換,得數相同。請幼兒觀察算式:“張老師發現了一件事,8+2=10和2+8=10這兩道題很像,小朋友們發現它們有什么不一樣了嗎?這兩道算式數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數不變,所以看到8+2=10馬上就想到2+8=10,這樣的兩道算式我們叫它們朋友題,請小朋友們再找找還有哪些是朋友題。”
(三)操作部分
創設“超市”的情境,讓幼兒扮演顧客,到超市購物付錢,進一步鞏固10以內數的加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使得數學與生活連接在一起。
1、師:“小朋友們,今天張老師要帶著你們一起上超市買東西去,大家可以拿著10元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有一個小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買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的價格加起來是10元。”
2、幼兒自由選購商品,提醒幼兒做文明顧客,輕拿輕放。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買了哪兩樣東西,加起來是不是10元錢。
3、小結:記錄幼兒“購買”的物品價格,列出算式。
七、活動效果預想
本次活動我通過讓幼兒點數兩部分的卡片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讓幼兒跟著老師的演示進行學習,再引導幼兒發現互換規律,最后聯系生活經驗,讓幼兒以通過上超市購物的活動進一步鞏固知識。活動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濃,較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由淺入深的引導幼兒學習,所以說這是一節生動、活躍,幼兒很感興趣的教學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數學 篇2
一、說教材:
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環節都滲透著數學知識,如:早晨入園時可以問問幼兒:“今天幾點起床的?幾點上幼兒園的?”又如,在幼兒做操排隊時,問問幼兒:“誰排在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讓幼兒形成了序數的概念;分午飯時,碗與筷子的一一對應、小朋友的人數與所搬的小椅子的個數的對應與比較,既提高了幼兒的點數能力,又將對應、比較知識融合其中。生活中的數學教育隨處都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數字。因此,我設計了活動《找數字》,來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幼兒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2)幼兒對數字感興趣,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二、說難點,重點
難點:中班幼兒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主要依靠動作進行,需要親身體驗,在操作探索中發現事物的特征。他們對數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每個數字的形狀不同”這一點上,數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什么用處,幼兒的概念是模糊的。雖然他們在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數字,但他們幾乎沒有去思考,理解過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么意義,因此,讓幼兒“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是本次活動中的難點。
重點:在幼兒的眼中,“數字”與“圖畫”沒有太多的區別,所以,常常有幼兒把“5”寫成了“ζ”,把“9”畫成“”像一個氣球。因此,如何加深幼兒對數字的認識,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這對幼兒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說活動準備。
教師的準備工作:
(1)一座沒有門牌號的樓房,分別住著小雞,小鴨,小狗,小羊,小牛等十個小動物。沒有數字的鐘面,沒有數字的稱,汽車等。
(2)帶有數字的其他實物,圖片。
幼兒的準備工作:請幼兒收集寫有數字的常見物品或圖片。(手表,鬧鐘,日歷,溫度計等。)并布置在教室的四周,成為“數字世界”。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中要求,讓孩子們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采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游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把幼兒收集來的各種有數字的物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形成一個有趣的“數字世界”。
2、觀察法:通過幼兒觀察他們帶來的物品,理解“數字”和“物品”之間的關系,并引起幼兒的思考。
3、操作法:通過幼兒為各種物品編號碼,加深幼兒對“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的理解。
4、游戲法:在本次活動中,游戲是一條主線,通過幼兒“游數字世界”“猜數字”“找數字”“編數字”等小游戲來達到預設的活動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將分成:游“數字世界”——猜數字——找數字——游“粗心王國”這四個環節來進行。
第一個環節是:游“數字世界”。
帶領幼兒來到“數字世界”,請幼兒注意觀察,這些物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教師用神秘的語調說:“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了一個神秘世界,這里的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請你找一找,是什么?”引導幼兒尋找數字,發現鐘,表,日歷,稱等物品上都有數字。這樣問題導入,一下子就能調動孩子的興趣。這一環節大約進行4分鐘。
第二環節是:猜數字。
請幼兒猜想物品上數字的意義及他們的功用。教師說:“剛才,我們逛了數字世界,發現這里的東西上都有數字,請你們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用處呢?”教師逐一取出鐘,日歷,稱等物品,請幼兒分別說一說他們的用處。這一環節大約進行6分鐘。
幼兒園說課稿數學 篇3
蒙氏數學是一套通過“游戲”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教材。那么大家知道幼兒園蒙氏數學的說課稿如何設計?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大家能夠抽出時間來觀看我這次的蒙氏數學觀摩課。在此我代表全體老師向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您們對我們幼兒園工作的支持與配合!
設計意圖:
我設計的是一節蒙氏數學課《數物結合》它是讓幼兒體驗數字與物品的對應關系,設法將抽象的數字與相應數量的實物聯系起來,幫助幼兒認識數字。在生活中應時時注意引導幼兒關注事物數量的同時,與數字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幼兒進一步了解10以上數的含義并加深對兩位數表達方式的印象。
本節課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系。
2、能認讀數字11—15。
3、使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授課開始:
一、教學名稱:
蒙氏數學
二、教學內容:
《數物結合11—15》
三、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系。
2、能認讀數字11—15。
3、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四、教學準備:
1、串珠、數字拼版
2、彩色紙條、圓形小卡片
3、彩圈卡片
五、教學過程:
1、預備活動
師生互相問候,走線,線上游戲:《小火箭》
小火箭,真厲害。一飛飛到藍天上,發火箭啦——11、12、13、14、15,發射!
出發到太空嘍!
2、集體活動
①感知數物結合
⑴創設情境:太空里呀,有金色王國,還有彩色王國。金色王國里有許多金色串珠,彩色王國里有許多彩色串珠,它們想成為好朋友,怎么辦呢?數字王國里的數字卡片決定介紹它們認識,我們幫它們組合在一起吧!
⑵提示:剛才小朋友們玩游戲《小火箭》時,小朋友都聽到老師說那幾個數字了呀?(11、12、13、14、15)
⑶先出示教具數字拼板、數字卡片11,再取出相應數量的串珠卡(個位是1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數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1的串珠、數字拼圖。
⑷請個別幼兒操作學具“串珠、數字拼板”11—15中的任意數字,以增加幼兒的`興趣。
②游戲:“找數字”
教師邊拍手邊問:“小朋友,我問你,,哪個數字不見了?”
幼兒邊拍手邊答:“尤老師,告訴你,數字11不見了。”
然后請幼兒放回原位(游戲可反復進行)
3、分組活動:
創設情境:還有很多物品想和數字卡片交朋友,我們一起去幫幫忙吧!
① 看數字,貼星星。
② 讀一讀,涂與數字相對應的彩圈。(彩圈卡片)
③ 玩“串珠、數字拼板”。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請每組個別幼兒展示并講解自己操作的情況,感受成功的體驗。
六、教學總結:
使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11——15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系。
蒙氏特色:
蒙氏數學主要是讓幼兒從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轉到生活實際操作為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一步探索創造。并且通過蒙氏數學的學習可幫助幼兒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養幼兒善于提問,愛思考的習慣。
【幼兒園說課稿數學】相關文章: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1-12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薦】10-12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數學4篇07-04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數學3篇03-29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實用)12-10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范文08-10
幼兒園說課稿數學4篇06-10
關于幼兒園說課稿數學4篇03-09
幼兒園中班數學說課稿(經典)05-27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經典5篇)06-18